新闻中心

热门演出

这场杭州的京剧名家讲座让尚长荣裴艳玲等专门空出档期

有时报老读者提前一个小时就在排队

来源:青年时报刊发时间:2019/09/16记者: 张玫、刘婕、姜胜利

  左起:叶少兰、尚长荣、李鸣岩、裴艳玲、王蓉蓉、胡文阁。
  尚长荣
  裴艳玲
  尚长荣接受牛通社小记者采访。

 

 中秋小长假的最后一天,早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,让杭州的空气也是湿漉漉的,但这并没有阻挡观众到浙江美术馆参加“中国京剧名家分享会”的热情。这场由杭州大剧院、浙江美术馆和时报共同主办的京剧普及讲座,邀请到了尚长荣、叶少兰、裴艳玲、李鸣岩、王蓉蓉和胡文阁等6位京剧名家。

  那么,讲座到底有多少火爆?这么说吧,一周前学术报告厅200张讲座门票刚放出,就被一抢而空。早上10点的讲座,不少观众9点就在现场排队了,临近进场时,队伍已经排到了美术馆一楼的楼梯口,还有不少没票的观众等在一边,希望能够“捡漏”。

  杭州让京剧名家留下美好回忆

  这次讲座,其实是为了今晚在杭州大剧院亮相的“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——杭州大剧院重温经典系列中国京剧名家演唱会”打的头炮。这场由杭州演艺集团引进的京剧演唱会,算得上是罕见的豪华阵容——王蓉蓉、叶少兰、邓沐玮、朱世慧、朱强、刘桂娟、尚长荣、李鸣岩、孟广禄、陈少云、张建国、宋小川、李莉、李宏、杨赤、单莹、胡文阁、董圆圆、温如华、傅希如、裴艳玲、管波,足足22位京剧名家,可以说将国粹京剧生旦净末丑的各个行当一网打尽。

  平时表演起来毫不怯场的名家,一谈到要分享自己与杭州的故事,边摇头边嘟囔着“我后讲吧”,互相谦让的样子可爱到不行。第一个拿起话筒的,是有“当今京剧老旦第一人”之称的李鸣岩,今年已经86岁的老太太,声音洪亮气场全开,她笑着说,在杭州喜欢京剧的人特别多,所以自己就来了,还要去灵隐寺逛逛。

  裴艳玲则是其中最直率的那一个。前一天刚从新加坡演出回来的她感慨道:“新加坡什么都好,但要是说懂戏的,还是得在中国。”“小时候我父亲就说,上有天堂下有苏杭,杭州也是盖叫天的故居。十多年前,我还专门跑去盖叫天墓前磕了三个响头。盖老虽然不是我的老师,但是我敬重他的艺术造诣。”

  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第三子尚长荣,为了不错过这次演出,干脆放弃了他的最新3D戏曲电影《贞观盛事》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首映礼。“电影节以后还有机会去,但是能够和这么多好友一起聚会杭州推广京剧,真的是难得。”尚长荣回忆说,自己第一次来杭州是1955年,那时他才15岁,跟着父亲在杭州胜利剧院登台表演京剧折子戏专场。“之后相隔了33年没来,然后又带着《曹操与杨修》《智取威虎山》等作品来杭,可喜的是,西湖京剧茶社非常活跃。”

  京剧是陷入灵魂的文化艺术

  当聊起如何更好地推广京剧这项国粹艺术,首届梅花奖获得者的叶少兰认为,“基础”是重中之重。作为京剧“叶派”小生创始人叶盛兰之子,他忆起小时候,父亲就常说:“做一个明白的演员,不要做一个糊涂的戏匠。”这份明白来源于对京剧方方面面细节的掌控,“比如我们常说的四功五法。四功,就是唱、念、做、打的四项基本功;五法,一般是指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,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。”在叶少兰心中,京剧是一门“老老实实”的学问,只有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,才能推动发展。

  饱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京剧登上世界舞台之后,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艺术体系已成为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之一。100年前,梅兰芳把中国戏曲带出了国门,到了欧洲仍旧火爆,尚长荣激动地说:“京剧是我们民族的根,这样载歌载舞的形式也是我们所独有的!”

  为什么梅兰芳跨越国界还能如此大受欢迎?百年来有过太多的论述和分析。当梅(兰芳)派第三代传承人胡文阁分享起自己这些年与京剧的故事,只凭寥寥几句中,就听懂他对戏的痴迷与纯粹。2001年,胡文阁拜在梅葆玖门下,开启了他的男旦生涯。在学戏的过程中他牢牢记着一句话“不能过,也不能欠”,保持中性才是演好一出戏的关键。“饰演男旦并不是单纯地模仿女性和唱出女性的甜美,而是先要让人物有‘硬’的一面,达到准确的形态后,加之自己的文化修养,才能真正地诠释好角色。”

  这些所谓的准确,是得靠自己去揣摩去研究的,胡文阁反复琢磨师父在《穆桂英挂帅》中,对于一句台词停顿和气口的处理后发现,每一个细节都得和人物背景,以及当下心理状态紧密结合。“就像很多人在表演《霸王别姬》时看重舞剑,但最重要的却是理解自己和霸王之间的关系。”

  分享会临近结束时,面对热情的观众,李鸣岩没忍住主动亮了两嗓子,顿时掌声响彻全场,身后的名家也激动得把手高举过头顶,连声叫好。仅通过几十秒就知道,几十年来,老太太这看家本领就从来没有落下过,京剧早已深深地陷入了她的骨髓和灵魂。而今晚22位京剧名家齐聚一堂,又会是一次难以用言语形容出精彩和感动。

  时报京剧俱乐部老读者圆了心愿

  这次报名的观众,不少还是时报的老读者。连续12年参加时报京剧俱乐部活动的老读者王子仁,一大早就赶到了浙江美术馆。“就想来看看尚长荣先生的现场表演。”特意穿了鲜艳的黄色T恤的王子仁,还幸运地和尚长荣、裴艳玲等名家合影,总算圆了心愿。

  80岁的老读者李同星,是杭州市功勋志愿者,这次老爷子还是扛着三脚架来的。“我与六位名家中,与三位老师有过亲密接触,特别是与裴老师有过三次难忘的机遇。”李同星回忆说,第一次是2013年中国戏剧第26届梅花奖大赛(东片赛区)在杭州举行。在超山举行闭幕会的那天,他第一次见到了裴艳玲,但没有合影;第二次则是同年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学现场,他给裴艳玲拍了很多亲身传授技艺的照片;第三次则是四年前,裴艳玲在杭州剧院举行的名家带徒《一脉相承》的汇报演出会上。

  “演出前,当我推门进入后台第五间工作室(该室一般供团长乐团指挥和艺术总监及名家使用)后,看见裴老师坐在落北墙的小凳子上,原来她是带着严重腰痛坚持参加的。有过第二次的交往经历,裴老也认识我了,签完名再合影。”但不知怎么搞的,合影拍得都不理想,这样一张接一张地变着法儿拍,直到第I3张照片才算满意。“裴老师是大梅花奖得主,我与她又非亲非故,更何况还腰病严重在身,凭什么一直脸带微笑让我拍到满意为止,其人品之高尚,让我铭记在心。”

  除了忠实戏迷圆梦,时报牛通社小记者听完讲座后也按捺不住提问的热情。被戏迷团团围住的尚长荣,一见小记者上台立刻附耳倾听问题。“通过京剧能演绎中国从古代、近代到现代的文化艺术,这是它让我着迷的地方。”被尚长荣搭着肩膀的小记者听得连连点头,看来,名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京剧的种子。